张海强,男,1987年4月出生,电自0610,2010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助理工程师、技师,现任国网淄博供电公司营销技术专责。
自2010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争做青工成才发展标杆。2010被评为山东电力职工技能培训优秀学员,2013年被淄博市政府授予“淄博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4年4月当选“淄博市百对名师高徒”。在2014年9月举行的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供电服务技能竞赛中获得电能计量专业第三名,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2015年4月被国家电网公司表彰为“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2015年4月获得“山东省最美青工称号”和“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个人创造和主持研发的“计量柜门隔离防护板”、“自锁型万向轮式多功能工具箱”、“穿芯式电流互感器极性测试仪”、“无助力电缆标志桩”等20余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余万元。带领单位青工组建“锐意”QC小组,打造青工创新品牌,研发营销管理和技术创新成果40余项,被淄博市政府表彰为“全市行业岗位能手”,论文《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及发展前景展望》、《智能电网:未来电网发展趋势》、《分布式电源并网时对电网的冲击影响分析》等也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电源技术应用》、EI收录期刊《电网技术》上发表。
爱学爱钻,计量新丁变身“纠错专家”
如果一块高压表计的安装出现异常,仅接线的错误种类就有900多项。别人要查出这个细如发丝的错误,通常要先用“相位伏安仪”测出相位角度,然后花10分钟画出相量图,再花更多地时间与正确的相量图对比才能找出原因。
张海强不这样,他只花1分钟来测出相位角度,然后在30秒内准确判断出错误类型并快速消除,因为这900余项错误方式的相量图,全部被他装在了大脑里。
这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现在是淄博公司的一名营销技术专责,但四年前他刚参加工作时不是这样。那时,本科毕业的他信心满满,公司“双师带徒”制为他分别派了理论和技能两位师傅,让他利用一切时间来充分的汲取能量。在工作中,他凭借着自己的那股钻劲深得师傅的青睐。
他把别人娱乐、休闲的时间几乎全用在了钻研专业上,家里人的大力支持也让他如鱼得水。在“查错、纠错”上技高一筹后,他又一夜一夜的设计开发出了的“高压计量装置追补电量自动计算程序”,一旦查出计量错误,只需把相关的参数输入进去,需要追补的电量、费用等所有数值自动计算完成。有了这些一招制胜的“法宝”,4年间,他先后在24多万只电表中发现各类表计错误42次,挽回电量损失350万千瓦时。
2012年1月,他在浏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时,发现一个化工企业用电量与上月有差距,再细查发现前一阵同事刚去轮换过表计,立即意识到发生了计量错误,现场检测果然如此。通过这件事,他精心编制了《用电信息采集建设管理办法》,对集抄终端采集覆盖、远程抄表、费控、负荷控制等管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带动淄博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信息全采集全覆盖。
败而不馁,坚韧磨练造就“比武高手”
“海强这个小伙子遇事敢想敢干,特别是喜欢参加比武,成绩和进步也很快,让我这个当师傅的脸上特别有光”,每每提到自己的爱徒,张海强的师傅王礼军的话里是满满的自豪。
在张海强不算长的职业生涯里,参赛比武的经历占据了大半,其中还有一段“三败不馁”的曲折故事。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就特别想试试自己的技术水平,就主动报名参加全省的计量比武,结果是名落孙山。面对失败,他并没有气馁,反而给自己鼓起了更大的干劲,让自己更加刻苦的学习。第二年,通过不懈努力,他已经获得了淄博电力行业技能比武计量专业的第一名,他带着空前的信心去参加全省大赛,但是结果却是“冰火两重天”,再次铩羽而归。第三年,技术练习几乎占满了他的业余时间,可依旧是再战再败,这依然没有磨灭他的韧劲,反而激起了更加昂扬的斗志。
2014年6月,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张海强开始发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山东省的大赛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了代表山东出赛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供电服务技能竞赛的机会。
在省公司组织的集训当中,张海强的韧劲发挥到了极致,表计安装、误接线判断、串户分析…,他认真反复地操练,每次练习结束,他脸上滴下的汗水都会在地上凝成个“水洼”。一起练习的选手们看着他苦中作乐的劲头,借动画片里的人物,送了他一个“光头强”的绰号。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在连续三次失败的磨练过后,张海强在此次国网技能竞赛中获得了电能计量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紧接着,今年2月,他被国家电网公司表彰为“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敢想敢干,奇思妙想成就“发明达人”
参加工作的四年来,张海强就干着两件事:装表、校验。一年中从他手中装出来的表计有8000多块,不停重复的动作让他练成了无比精确的“机械手”,各道程序操作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装表速度已经超出了师傅近一倍,同事中无人能比。
但这并不让他满足。2013年初春,他每天要跑100多公里路,到遍布在山区、田野、厂矿中的变电站对高压计量装置进行校验。“太费时间,效率太低了。”他开始在业余时间琢磨一种方法,并最终研制出了“变电站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验系统”,坐在家里就能对各个变电站的进线、变压器各侧电能表的误差、二次压降误差等进行远程测试和后台可控性巡检,在与同步的人工校验数据对比后,这套系统完全符合校验的误差要求,效率却提高了十几倍。
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张海强一发而不可收。2013年,《国网安全事故快报》第一期的案例中,由于计量人员在进线开关柜后用相机拍摄电压互感器铭牌时发生触电,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他意识到这是个风险,回头马上研制出了“互感器铭牌信息勘查杆”,通过一个360度旋转的摄像头,并细心地加上能擦拭铭牌的小毛刷,可以安全的远距离查看每个角落里的铭牌。
还有个风险点也被张海强查找了出来,就是在做计量装置极性测试时,人员需要近距离接触设备,一旦设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突然带电就会非常危险。他和同事们一起开“诸葛亮会”,进行头脑风暴,发明出“便携式极性测试杆”,其安全性、便捷性、实用性一经运用,效果非常显著,在2014年7月举办的全国电力行业QC成果发布会上一举获得了特等奖。
现在,张海强手里已经有着“计量柜门隔离防护板”、“自锁型万向轮式多功能工具箱”等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成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班里的年轻人组成了“锐意”QC小组,创新创效成为常态,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发明达人”,并被授予淄博市青年岗位能手、淄博市行业岗位能手等称号。他的论文《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及发展前景展望》、《智能电网:未来电网发展趋势》、《分布式电源并网时对电网的冲击影响分析》等也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电源技术应用》、EI收录期刊《电网技术》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