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峰,1969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1989年获东北电力大学学士学位,现任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南山区义工联理事长。2005年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深圳市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30年南山最具影响力人物,2022年深圳市十大爱心人物。
34年前,我来到深圳筹建电厂,亲历了深圳的工业建设在缺电情况下的困境。我和深圳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在特区先后建成了月亮湾电厂、妈湾电厂,逐渐构筑起深圳电力能源体系,改变了特区电荒的历史,也见证了深圳的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引领。我和同事们一路开拓,用科学技术促进清洁电力生产,助力城市环保和绿色发展,让深圳能源为工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的同时,也在生态环保的道路上不断创新突破。
我祖籍黑龙江,从小成长于东北那块沃土,直到参加工作才离开。1989年,我从东北电力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从事电力工作。最早在汕头国际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担任助理工程师,那段时间我在电力系统主要研究电力工程开发。
在改革开放热潮影响下,深圳经济特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人才、资金、项目,经济建设十分火热。那时,深圳遇到了电力供应不足的困境,底子薄、基础差,电网建设还比较落后,连独立的电站都没有,工业用电很难得到满足,城市日常照明要靠一些集中的柴油发电机来供电,缺乏能源保障制约了城市的建设发展。
当时的广东省电力局很重视深圳的电力情况,尤其是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背景下,深圳要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解决好电力供应的难题。深圳过去是沿海渔村,而且地势不平,没有能力开发电力,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1989年12月12日,那一天我印象很深刻,作为原广东省电力局的调研团队成员,我来到了深圳。当时深圳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还不成熟,城市内外区域很多路不通,有不少道路坑坑洼洼、遍布泥泞,生产生活的环境比较恶劣。
虽然那时的深圳比较落后,但是人们参与建设的热情很高、干劲很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全市电力能源贫乏,不得不实行计划用电,工厂“开三停四”,居民错峰用电,大家与时间赛跑,大干快上建设特区的精神令人感动。我们也为此下定决心,要成为深圳第一批电力能源的创业者,彻底改变特区缺电的历史。
深圳的基础设施起步晚,又有着缺少煤炭等资源的先天不足,还要考虑经济成本,早期不适合建大型电厂。经过调研论证,我们决定先筹建一个发电量10万千瓦的中小型燃油发电厂,也就是月亮湾燃机电厂。同时,我和团队也在寻找适宜的发电机,最后选择买进国外航空运输中淘汰的航空发动机,将它改装后再次投入地面生产。
发电机的改装涉及不少航空方面的技术问题,我们联合航空领域的专家们一起攻克难关,为深圳第一座电厂的筹建做出了许多努力。
1990年底,经过改装的首台2.5万千瓦燃油发电机实现了首次并网,并在半年多后就正式投入到商业运作中。随着2套美国双S公司发电机组投入生产,不到两年时间,月亮湾燃机电厂前2期工程就完工了,对于电荒的特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建设电厂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想要加大步伐向大型电厂迈进,过程中必须直面一些困难,做出一些改变。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深圳筹建电厂并长期留了下来,与同事们探索电力能源的开发。建设发电厂需要土地、资源、海洋、运输等要素支持,因此,我们在深圳考察电厂选址,发现比较理想的是南山半岛西南角靠海的区域,也就是现在南山区的前海,那里临近深海,有良好的港湾,又靠近很多规划的工业区。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欠开发的客观环境。1991年初,南山建区伊始,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凉的山丘,缺乏现代化的建筑设施,靠海的地方很多农村、渔村,海边的居民主要以养蚝为生。这样一个远离市区、十分偏僻的地方远没有如今“特区中的特区”这般繁华,与市内之间不仅没通车,很多地方基本的出行道路也没有。
我们就在深圳湾附近的陆地上,一步步避开淤泥,靠自己的脚步压出了不少人行道路;又在通往南山半岛的途中,用铁架焊接沙河两岸,搭建起一条单车道的急用桥。从半岛东海岸去西海岸,中间有大小南山的阻隔,于是,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填海造地……走到了半岛的西南角,我们和众多专家一起研究如何布置电厂,规划深水码头和能源工业设施的建设,在悬崖峭壁之下呈现出一派别开生面的建设景象。
通往南山区的路逐渐修通,深圳市区和南山也算正式连接起来了。但是,我们当时修的还是土路,有些车辆并不好走,电厂建设的工作条件依然比较艰苦。
1992年8月,月亮湾燃机电厂实现了联合循环并网,总装机容量达到19.47万千瓦,是当时国内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
同一时期,我们也在继续论证规划,与各单位部门协商,着手建设大型燃煤电厂——妈湾煤电厂。
这一年,深圳迎来“春天的故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经济特区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勇往直前,深圳经济特区一定要建设好、发展好。当时,全市上下甩开包袱往前冲,努力让昔日的边陲小镇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此后,深圳迎来了一轮投资热潮,南山区也成为特区中核心的工业区,很多加工企业在这里云集。这让我们鼓足了干劲,迈开更大的步子,加快推进大型电厂的建设。
1993年8月,妈湾电厂作为全国首个在填海区域建造的电厂,实现了第一台30万千瓦机组的并网发电,从厂房正式开工到并网发电用时不到20个月,我们的“深圳速度”创下了当时国产大型火电机组建设的新纪录。
1992年以后,深圳源源不断吸引企业投资,城市发展体量日益增大。虽然我们当时已经建成了电厂,增加了不少供电量,可在工业生产热潮之下,电力的供应仍然跟不上需求,“开三停四”的窘境无法摆脱,让一些生产订单不能及时完成。
那时,南山建设电厂的热情再度被点燃,我们建设超大型电厂的想法也应运而生。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石油更多依赖进口,深圳大胆地向国家申请,规划建设200万千瓦的超大型燃煤电厂,并打算通过更大规模的电厂来铺设深圳的网架。最后,各界商讨决定分3期规划来建设电厂,每期2台30万千瓦的机组,并结合深圳用电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深圳的长远目光为西部南山、宝安等地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给全市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强大后劲。我们付诸行动,以妈湾电厂为后盾,一个个30万千瓦的机组相继并网,后期工程也跟进完善,招商引资中那些耗能大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才纷纷落地深圳。
经过上世纪90年代10年的努力,深圳电力能源产业就赶上了别的城市几十年的发展。最早一批的建设者,浩浩荡荡投身月亮湾电厂和妈湾电厂的建设工作,向外铺设输送电力的线路网架,也催生了原深圳供电所的雏形。而且,我们向市内罗湖等地送电的线路是半地下铺设的,这在当年也是比较先进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深圳电力能源发展迅速,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我们见证了特区的沧海桑田,在此之中,我也辗转于月亮湾、妈湾,并先后在深圳市能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西部电力有限公司和深圳能源集团任职。
那些年,来自国务院和地方各部门的领导在深圳调研,支持我们成为全国第一个独立自主办电的城市。因为全国建设电力系统要优先从有电网的地区开始,而深圳过去缺乏这些基础,如果等计划安排,特区的发展等不起,所以我们必须自主先行,发扬特区自力更生、敢闯敢试的精神。
我们建电厂一方面受到客观环境的阻碍,另一方面在资金上也有困难。可是,改革开放大潮下,全市的建设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这笔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想办法。
经过一番摸索和大胆尝试,我们在缺电、缺路、缺钱的背景下,以月亮湾电厂和妈湾电厂为基础正式成立了深圳能源集团,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办电转向企业运作,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电力能源企业,用商业模式实现自主循环运作,并通过股份制来申报证券交易所进行上市。
1992年,公司上市之初,发行股票缺乏资金来源,我们决定实行内部配股,让所有的职工都来认购股票,按照职称级别,从1块钱1股到3块5毛钱1股。我作为老员工想主动认购1万股,但自己又没有多少储蓄。思考许久之后,我向家里开了口。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一大早跑到电话亭,详细地跟远在东北的母亲解释公司的股份制,并说明了自己的难处,后来在亲人们的支持下,我将股票认购下来。此外,公司还面向社会融资,找其他企业借了钱,才得以顺利上市。
修设施、建电厂、开公司,我们在特区发展电力能源始终抱着开拓进取的态度。深圳能源推动着特区发展,承担着改革开放的前沿任务,全国也支持深圳先试先行。1997年,深圳能源刚成立6年,亚洲金融风暴就来袭,我们都记忆犹新,全国各地支援深圳度过危机,让深圳迎来了21世纪高科技领域欣欣向荣的新时期。
▲2010年2月2日,李英峰参加深能北控公司迎新春团建活动。
进入新世纪,国家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改变了以往粗放型开发的发展方式,逐渐以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
电厂建设的蓝图从一片空白开始描绘,很多工作都是特区敢为人先的新尝试,国家电力部门常常要求我们:在行业内做示范、立标杆。因此,我们一直以来就有长远目光,在能源开发中追求清洁环保。早期的月亮湾电厂选择燃烧轻柴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之后的妈湾电厂改成烧煤,引进一套法国ALSTOM公司的设备来改造技术。
后来,深圳又先试先行,提出建立烧天然气的燃机电厂,也正赶上国家对推动珠三角快速发展的计划,需要更多即时且稳定的电力能源。随着深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南山区等地开始发展高新产业,能源系统形成一定规模后,开始向东部地区进行转移,建设一批燃气电厂和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从国外采购大量液化天然气,并倒推了东部的工业化。随后的大龙岗、东部中心等战略也得益于前期电力能源的规划,东西部“坚强电网”相互呼应、协调发展。
▲2023年4月6日,李英峰到东部电厂调研安全生产。
2004年,深圳能源集团就曾提出理念:开发清洁电力。让过去的火电厂过渡到超低排放的新能源电厂,比如燃气电厂、风力电厂、光伏电厂、水电厂、核电厂等。2005年,我们全面布局推广,实现深圳清洁电力的占比在全国排在前列。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储能产业,很多储能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都在研发先进设备,供我们能源行业来使用。因此,我们组建了一个储能联盟,融合全国优质的储能技术和市场资源来拉动储能产业协同发展,助推储能产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我们而言,通过使用储能设备也有利于能源的稳定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倡导,我们作为储能联盟的“盟主”,积极付诸行动,引领先进科技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建厂,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
▲2023年9月20日,李英峰拜访阿尔朱美亚集团并参加签约仪式。
深圳地处珠江入海口这一带,而且电力能源具有全国示范性,行业一直期盼我们能在赋能环保上做出成绩。电力生产中海水脱硫的问题长期困扰业界,我们为此在西部电厂引进挪威技术,开展海水脱硫课题研究,结合珠三角海水反复实验对比。最后,研究成果实现了广东省海水脱硫领域零的突破,年削减排放二氧化硫约7000吨。我和团队编制的《海水脱硫国产化实施方案》实施后,减低工程造价42%,节省投资1.8亿元。
取得了成绩,我们没有停下脚步。公司又专门成立环保部门,为环保事业继续努力探索。2010年以后,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力,全市的发展动能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深圳能源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尝试的固定废弃物焚烧再次搬出来,遏止垃圾填埋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021年7月27日,李英峰到潮州潮安能源生态园调研。
我们认为燃烧煤、固态天然气等技术可以与固体废弃物的燃烧相比对,一批专业人员开始研究消除垃圾焚烧的二次污染,学习欧洲处理垃圾的经验,引进技术路线再次结合实情加以改造。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下,我们决定以数倍价格买断技术,并申请新能源科技知识产权,现在看来十分有远见。
这些年,我们在烧燃料的机器里模拟烧垃圾的实验,以最高标准提高燃烧效率:2秒之内达到850℃。技术成果可以实现垃圾焚烧中不产生二噁英,焚烧炉日处理垃圾量达全球最大的1100吨,技术设备还售向海外。
如今,我们所有的技术指标都优于欧盟标准,建成的垃圾焚烧电厂在全国垃圾焚烧行业中成为示范标准,“深圳标准”还做到了变废为宝,垃圾污染物全产业利用,“建一座电厂,还一座公园。”同时,深圳能源的垃圾焚烧电厂全部当作市民科普教育基地,融合当地文化,形成深圳特色的工业旅游打卡点,其中位于龙岗区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全球建筑史第55个经典案例。
2019年12月,深圳彻底结束了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原有填埋厂进行改造,土壤进行治理,这种模式在全国推广,也在走向世界。
1989年,我和最早的创业者们来到了深圳。转眼间,已有34年了。我们从无到有,为深圳建造了火电厂、风电厂、新能源电厂等多个电厂,电网落后的边陲小镇转变为灯火璀璨的国际大都市。
如今的深圳电网,已成为全国供电负荷密度最大、供电可靠性领先的城市电网,全市用电量和供电量都已超过1000亿千瓦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开发了强大的电力能源来推动特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又带动了电力能源系统的创新发展。
我认为,高科技是深圳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相信,深圳会把高科技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扛得更牢。迈上新征程,深圳能源正全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引领城市绿色生活。
今天,我们去到全世界,都会因为深圳而感到自豪。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性城市,深圳过去的发展让全世界瞩目,在此基础上,一代代奋斗者要传承特区精神,继续努力向前、引领时代,我也坚信深圳的能源产业和其他工业领域都将有更多的创新突破。
本文转自深圳晚报